财富管理

近年来,面对水涨船高的地缘不确定性,产业链逆全球化的风险也在不断抬升。突破发展瓶颈,“补短板”、“锻长板”、“填空白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愈发重要的一环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鼓励培育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和创新型特征中小企业(专精特新)的国策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常驻的热点。随着2022年最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出炉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数量已经接近9000家。

 
面对行业分布广泛、涉及企业数量众多等客观因素,也使得投资者在面对这个历史性投资机遇时在思考:资本市场会如何看待这类企业。
 
近几年“小巨人”这个概念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普遍欢迎。这个概念在一级市场发展的速度要快于二级市场。在整体概念里,包括半导体等一系列技术上较为敏感的“硬科技”行业未来更多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,也有潜力成为投资人关注的庞大市场。
 
国际市场这一块,香港也非常欢迎这类企业来上市。现在产业链里有许多“坑”,如果培育出的“小巨人”企业能够填上这些空缺,会获得许多投资人追捧。
 
毫无疑问,专精特新的大名单中蕴含着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企业,但从一份拥有近万家企业的名单中“掘金”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。
 
瑞银专家洪天丰介绍了瑞银今年首创的“BAV”模型,用来甄别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。
 
其中“B”代表着行业的Beta值,模型更加偏爱容量大、增速快的“长坡厚雪”行业,以及中国本土催生出的全球领先行业,例如光伏等。
 
“A”指的是公司层面的Alpha,反映出公司自身额外的增长。对于个股,市场上普遍关注公司的壁垒,除了知识产权等显性壁垒外,瑞银模型也特别强调隐性壁垒,即公司的管理层。专精特新领域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,更加专注、有应变能力的管理层在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更有机会生存下来。
 
最后的“V”则是估值水平。洪天丰也提醒投资者,如果公司的行业很好、自身壁垒也很深,但同时估值也极其便宜,投资者应该感到警惕,因为这三个特性很难兼具。